top of page
The WALL poster draft-min.jpg

全長約1小時15分鐘

導演的話 —— Thomas Krupa

透過《牆與一人之境》,我想創造一種體驗,讓觀眾能夠直接沉浸在Marlen Haushofer的小說世界中。這個故事講述了一位女性如何突然被看不見的障礙隔絕於外部世界,被迫脫離了她在城市中的日常生活,引發了對孤獨、人性以及我們與自然的關係的反思。這位女性在森林中孤獨生活的時間越長,她和我們越能理解圍繞她的生物圈,把它看作一個複雜而靈活的網絡的運作。

這個演出期望創造一個詩意的空間,一種圖像的組合,表演、運動和聲音的融合。這個虛擬的敘事空間定義了一個「社會生態系統」,人類身處其中,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與大自然脫離的存在。

360°的舞台為情節開啟了嶄新的視角,使我們能夠以虛擬的方式存在,但在物理上卻是隱形的,近距離地體驗事件,從自己的觀點出發。每一個動作、房間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成為敘事的一部分。這是探索人類狀態的嘗試,通過一種新藝術形式的誕生來表達和分享現實。以虛擬的方式存在而在物理上隱形,這面牆不僅在這種沉浸式的形式中清晰可見,還變得可觸摸。

《牆與一人之境》是對孤獨、韌性和希望的探索一面鏡子,邀請我們反思與環境、他人以及自我的關係。

​Thomas Krupa 寫於2025年1月7日,柏林。

策劃的話

連結之必要
 甄拔濤

2022 年夏天,我和Thomas在他柏林的家中討論2024年初,在吉森國家劇院首演的項目,即後來寫成的《吃掉城市的森林》(Neometropolis)。我們討論了有五六小時吧,那時差不多晚上十點,我的肚子很餓,想快點吃飯。Thomas 跟我說,不如臨走之前,看一下他最新的VR作品《The Wall》吧。我也很好奇,心想花十分鐘看一看也不礙事。豈料,因為太好看欲罷不能,把全長75 分鐘的《The Wall》一口氣看完,連肚餓也忘記了。

 

VR 作品要拍超過一小時,無論在財政及技術上的難度也非常高。而且要能夠做到在戲內推陳出新,給觀眾帶給視覺上及知性上的衝擊,就更不容易。但 Thomas 漂亮地完成了這一高難度動作,難怪掄元德國其中一個最高劇場榮譽----浮士德獎。

 

然後,我一直念茲在茲,想把《The Wall》帶到香港,和香港的觀眾分享。我覺得連結才是人類社會的出路。連結不同人不同界別,連結香港和世界。孤立並非好事,而且在全球化的年代,也不實際。帶香港的作品及藝術家出去,帶外國的藝術家及作品來香港,是這幾年再構造努力在做的事。去年再構造幸獲東九文化中心邀請成為場地夥伴,我才終於有資源可以再做一些策劃的構想及工作,也終於可以把這個計劃付諸實行。

 

感謝再構造劇場眾多夥伴,一起實踐這個夢想。感謝東九文化中心的支持,再構造劇場才能做一些新的嘗試。感謝廣東話配音演員Ceci Chan 不遠千里奔赴柏林錄音。感謝Thomas也是不遠千里,由柏林來到香港和我們分享他的作品及想法,這可是他第一次踏足亞洲城市呢!最後要感謝原著小說作家 Marlene Haushofer,於冷戰時期已經寫出了這麼前瞻性的作品,她的高瞻遠矚常常令我感到驚奇!

 

最後多謝每一位入場的觀眾,希望你們有一個愉快的觀劇經驗!

創作與製作團隊

原作德國版本

女人: FLORIANE KLEINPASS

Lynx :  ALEXEY EKIMOV
Luise: SABINE OSTHOFF
Hugo :  STEFAN MIGGE
男人 : STEFAN DIEKMANN
城市居民:

HENDRIK BERBUIR, ANNEMARIE BOTTEK, WOLFGANG GRAFERS, MANFRED HERRMANN, ANGELIKA HUSEMANN, LAURA MANGALA, CHIARA MOURINHO DOH, STEFAN PETERBURS, CLARA SCHAMP, KAYE AMALIA STOMMEL, SABINE URGESI, SYLVELIN ZENK-KURSCHINSKI

導演:THOMAS KRUPA

虛擬實境藝術家:TOBIAS BIESEKE

服裝設計: MONI GORA
音樂創作及製作:HANNES STROBL
空間音訊及後期製作: THOMAS KOCH

佈景製作及管理: FRIEDERIKE KÜLPMANN

現場音效:MARKUS HESSE, ADRIAN KAREEV, REINHARD MÜNCHMEYER, MARK RABE

燈光設計: DARIUS ENGINEER
戲劇構作: CAROLA HANNUSCH, VERA RING
虛擬實境應用: JAN SCHULTEN

虛擬實境設備技術協調: MARKUS HESSE
製作管理助理:CLARA SCHAMP, CHARLOTTE WEIDINGER
導演助理:CHARLOTTE WEIDINGER
攝影助理: CLARA SCHAMP
服裝助理: LENA NATT
城市媒介:ANNIKA STROSS
市場營銷: PATRICIA SCHRÖER

技術主任劇院: SIEGFRIED ZYWITZKI
劇院舞台檢查員: DANIEL KLEINEN
裝備工坊主任: RALF GEHRKE

設計師: NICO SPÄTH, SANDRA MEITINGER SCHWARTZE

舞台大師: THOMAS KRUSENBAUM, ANDREAS LEVEN, JOHANNES SZAMEITAT
劇院燈光主任: RAINER VERMÖHLEN
燈光大師: DARIUS ENGINEER, CHRISTIAN SIERAU, TIM LUKAS SYMANCZIK

音效與視頻: MARCO ADAMCZYK, MARKUS HESSE, REINHARD MÜNCHMEYER, MARK RABE, JAQUELINE KANNENGIESSER (學徒)
劇院服裝部主任: SIMONE DOSIEHN
劇院首席化妝師: HANNA BETTGES
機械、操作及建築技術主任: TIMON SUDIKATUS

裝飾和服裝的製作: 埃森劇院和音樂廳有限公司的工坊

香港版本
導演:Thomas Krupa
策劃及廣東話配音導演:甄拔濤
文本翻譯:Jacqueline Wong
服裝設計:Moni Gora
音樂創作及製作:Hannes Strobl
多媒體整合:Thomas Koch
佈景製作及管理: Friederike Külpmann
粵語聲演:陳秄沁
英語聲演:Floriane Kleinpass

監製:陳偉基

​執行監製:王禧彤

燈光設計:梁劭岐、李天立

製作經理:李綻容

舞台監督:蔡世楹

舞台助理:詹文龍、謝樂軒、李承謙

​行政及票務:徐梓晴、毛曉珊

技術支援:黃康喬

t-krupa-Rolf K. Wegst (1) Kopie.jpg

導演:Thomas Krupa

Thomas出生於德國波恩,是一名劇場導演兼戲劇和歌劇的佈景設計師,活躍於柏林、科隆、達姆施塔特等地,並且曾入選柏林戲劇節年度十大製作。2006年至2011年間,他在卡爾斯魯厄巴登國家劇院 (Staatstheater Karlsruhe) 創作了許多重要作品,包括《酒神》、《浮士德——探險家、經濟學家、殖民者》以及彼得·韋斯 (Peter Weiss)的《地獄》的首演。他與甄拔濤合作無間,曾執導德國版本的《後人類旅程三部曲》及《吃掉城市的森林》。

2019年,Thomas創立 Collective Archives,專注創作沈浸式影像和聲音空間,《牆與一人之間》就是其重要作品之一。他更憑此作品榮獲2023年德國劇場最高榮譽奬項之一「浮士德獎」

TobiasBiesek.jpg

虛擬實境 (VR) 藝術家:Tobias Bieseke

Tobias 是多特蒙德應用科技大學裡藝術與創意中心的故事實驗室(storyLab kiU)的一名研究助理,負責研究擴展感知和敘事在當代藝術中的潛力。他在藝術研究的框架內進行實驗,徘徊於藝術應用和對新媒體的科學研究之間。他偶爾在獨立創意產業中為劇院、大學和企業工作。自2018年以來,他在媒體藝術學院(KHM)攻讀博士學位,專攻實驗計算機科學,導師是Georg Trogemann,研究主題為《XR 認知敘事意義建構——擴展現實的體驗作為舞台的分析》。在2023年,他首次成功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憑著作品《牆與一人之境》,他和Thomas Krupa共同獲得德國劇院「浮士德獎」(Der Faust)類別的「類型跨越者」獎。最近,他正在進行實驗性XR體驗《Ndinguwe》和《Metamorphotica》的創作。

1. patto2022new.jpeg

策劃及廣東話版配音導演:甄拔濤

立足香港及德國劇場。再構造劇場藝術總監、德國曼海姆國家劇院駐院作家(2021-2022劇季)、前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範疇民選委員及文學委員會主席。《法蘭克福匯報》形容甄氏為當今亞洲炙手可熱的劇作家之一,至今已有七部劇作翻譯成德文上演。香港大學英國文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碩士及倫敦大學Royal Holloway編劇碩士。

 

英文劇本《未來簡史》獲2016德國柏林戲劇節劇本市集獎,為首位華人得此殊榮。中文劇本《灼眼的白晨》獲第八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甄氏作品曾受以下機構委約及邀請演出:德國慕尼黑新音樂雙年展、曼海姆夏日藝術節、慕尼黑皇宮劇院、法蘭克福劇院、吉森國家劇院、弗賴堡劇院、蕯爾布魯根國家劇院、呂北克室內劇院、奧地利林茲劇院、法國布里昂松劇院、普羅旺斯維德志劇院、加拿大蒙特利爾CINARS雙年展、瑞典電台、南韓亞洲編劇節、台灣廣藝廳、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國際綜藝合家歡、大館、藝穗會、香港話劇團、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等。

 

近作包括《魂端VR視像會議》、南豐紗廠世界之約《閃亮搖曳的雪》、新視野藝術節《後人類狀況》、大館 Spotlight《我最終死去的房子》(導演)、《有你,故我在》及《核爆後的快樂生活》、《柏林的金魚》、《如何向外星人介紹香港人的感情生活》、台北《洪水來了,我一個人在台北》(現場及網上版)、藝穗會《她和他們意識之流》及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建豐二年》等。

Suhrkamp Theater Verlag代理甄氏部份劇作版權。

Official IG: @yanpatto

Reframe Theatre Official IG: reframetheatre

photo by Max Zerrahn

02 Monika Gora.jpg

服裝設計:Monika Gora

於1967年出生於下巴伐利亞,1989年至1993年在薩爾茨堡莫札特音樂學院(Mozarteum Salzburg)跟隨Prof Galleé和Prof Kapplmüller學習舞台和服裝設計。隨後,她在埃森話劇院(Schauspiel Essen)擔任助理舞台設計師。自1995年以來,Monika一直作為自由身的舞台和服裝設計師工作。在這段非常創造性的時期,她參與了超過200個製作,工作地點遍及呂貝克、奧爾登堡、布倫瑞克、美因茨、埃森、克雷費爾德/門興格拉德巴赫、邁寧根、比勒費爾德、康斯坦茨、吉森、奧伯豪森、明斯特、埃爾福特、埃爾朗根、因戈爾施塔特和烏爾姆等地的劇院。

從2007年到2010年,Monika擔任不來梅劇院 (Bremen Theatre)的設計主管。從2009年到2017年,她擔任巴伐利亞音樂節的服裝/化妝/道具主管。後來,Monika要求回到了自由身工作者的生活。

在2024/25季開始時,她接任梅明根(Memmingen)施瓦本國家劇院(Landestheater Schwaben)的設計主管。

  

Foto Credit: Lutz Edelhoff

Hannes.jpeg

音樂創作及製作: Hannes Strobl

音樂家、作曲家、聲音藝術家,現居柏林。

網址:hannesstrobl.de

Hannes的音樂之路起源於電弦直立低音和電貝斯的聲音潛力。Hannes通過特殊的演奏技術和現場電子音樂的結合,擴展了其特有的表現力範疇,模糊了器樂音樂和電子音樂之間的界限。他在多個音頻和視聽領域中工作,包括表演、聲音裝置、劇院作曲以及視頻作品。由Hannes作曲的虛擬實境作品《牆與一人之境》獲得了2023年德國劇院「浮士德獎」(Der Faust)。

近年來,Hannes對樂器的興趣以及他的作曲活動越來越集中於城市聲音空間背景下的音樂表達形式,以及以聲音與建築空間之間的關係為起點的裝置作品。

自2000年以來,他與Sam Auinger 在命名為Tamtam的項目下進行合作,作品包括:

"Golden_Soundtrack" Manifeste 14; Pristina (XK) "Eleven Songs" Halle am Berghain A100

Der Klang der Berliner Stadtautobahn, CLB Galerie Berlin 2018 (DE),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2016 (AT), EXPO Milan 2015 (IT).

Friederike_Külpmann.jpeg

佈景製作及管理:Friederike Külpmann

於1982年出生於德國的哈廷根,學習傳播設計、建築和項目開發。

自2009年以來,她在建築、舞台與服裝設計、製作設計、攝影、插畫和項目開發之間的張力領域實現了跨媒介作品。

從2018年到2023年,Friederike曼擔任埃森話劇院(Schauspiel Essen)的舞台設計主管。在此期間,她還為Volker Lösch首演的《動亂》("AufRuhr")等作品設計了自己的舞台和服裝設計以及攝影。

自2023年起,Friederike擔任埃森福克旺博物館(Museum Folkwang)的技術展覽協調員和工作坊經理。在這裡,她負責了包括Marina Abramovic和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表演的製作管理等多項工作。

Ceci Chan.jpeg

粵語聲演:陳秄沁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藝術學士,主修表演)。於 2021 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第十五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戲劇);憑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一角,同時獲得 2022 年度 IATC (HK)劇評人獎年度演員獎及第十四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女主角,以及獲提名第三十一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悲/正劇);並憑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西邊碼頭》Cecile 一角,同時獲得 2017 年度 IATC (HK) 劇評人獎年度演員獎及第十屆香港小劇場獎優秀女演員獎;亦憑方外無式《原塑》Evelyn 一角,獲提名第六屆香港小劇場奬最佳女主角。

舞台演出包括: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月明星稀》、《在新的天,我們繼續往理想前進》、《被縛的普羅米修斯》、《2021 誰剎了大象》、《大驅離》、《西邊碼頭》(香港及法國巡演)、《屋根裏》、《建豐二年》、《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石頭與金子》、《電子城市 director’s cut 》(香港及北京重演)、《醜男子》(香港及澳門重演);再構造劇場 X Felixism Creation《後人類狀況》、《有你,故我在》、《歷史與她們的愛人-安妮與聶政》;再構造劇場《柏林的金魚》(首演及重演)、《她和他意識之流》、《發光的害蟲》;香港藝術《鼠疫》、香港話劇團《未忘之書》等;方外無式《剎那》、《顧。盼我。城》、《原塑》等。

陳氏現為自由身演員及戲劇導師。

  • Instagram
  • Facebook

© 2018 by Reframe Theatre Company

designed by Felixism Creation

bottom of page